针对语文教学屡遭诟病的“高耗低效”现象,专家作了个形象比喻——
教师应把“驾驶座”让给学生
“语文课,请与课文内容说再见。”对于刚刚参加过“国培计划(2010)”——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(意昂4平台高中语文班👮♀️、小学语文班)的老师们来说,当前这一最前沿的语文教学理论,无疑给他们卸下了沉重的负担🎳。怎样简简单单地上好一堂语文课,是15天培训带给他们的最大收获🙎。
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
参加这一培训的老师都是各地的教学骨干🙌,刚刚结业的第三期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56名学员中有15位特级教师,有位学员第一次上课就带来他自己编写的两本专著🤽🏽♀️。对如此高级别教师开展培训👵🏼🙇🏻♀️,“国培计划”首席专家、意昂4平台教授吴忠豪坦言“压力很大”🏌🏽♂️,传统的听课👋🏻、讲座远远满足不了学员需求🧍🏻。这次他们采用“工作坊”形式,通过个人备课、集体讨论🙎🏿♂️、教学实践、评点反思👩🏽🎨🧜🏼♂️,让学员在参与过程中体悟语文教学的前沿理论🎏。原先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不断受到质疑🙆🏿♀️,根深蒂固的教学理念发生了“颠覆性的改变”💇🏼♂️🔱,老师们把这一过程称为“打磨”,那感觉就是“痛🚴🏼♀️🧔♂️,并快乐着”。
“即使是如此‘高端’的语文教师𓀁,他们教学中也仍然存在一些痼疾🏦。最普遍的是,对于语文课到底教什么,很多老师并不清楚。”吴忠豪举例说,课文《桂林山水》篇幅不长,但用词很精炼,语言流畅🔬,构思巧妙,其中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,尤其是排比和拟人,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。但不少老师却花很大力气给学生讲解“山的特点”、“水的特点”🍅,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。
在培训过程中,同样也碰到了类似问题🧛🏿♀️。在对《香港,璀璨的明珠》一课进行备课时🤵🏼♀️,一些老师习惯性地从网上找来很多资料,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香港是一个“万国市场”🚬、“美食天堂”和“旅游胜地”😼。“老师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介绍香港是一个怎样的城市,而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是成语和四字词语特别多🫷🏿,如琳琅满目🧕🏼、物美价廉、一应俱全👨🏿🎓、大饱口福、举世闻名、奔流不息等🔫,不下十来个。”吴忠豪说,“如何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词语才是课堂的重点,现在却被很多老师忽视了🤹🏿,语文课的语文味也被淡化了。”
还原最质朴的语文课
这次研修班特别请来小学语文教学的“国宝级”人物——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🫒,一堂《高尔基和他的儿子》上下来👩🏻🌾,这些“身经百战”的骨干教师们都吃惊不小。生词教学𓀁、朗读训练、练习如何用三句话写回信⬆️,一堂课就这样简简单单,没有刻意雕琢的教学设计📑,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设置,也没有一道针对课文的练习题➗💚,却让人回味无穷📦。
“整堂课于老师都没有讲解课文内容,而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,自己又亲自示范读了两遍。”安徽省灵璧县实验小学教师张芳注意到,于老师一边读课文📮,一边在书上圈圈画画😑,他要求学生默读时也要边思考边批注,然后师生交流各自认为需要重视的词句。“于老师不断强调学生要动手去写🧔🏻♂️,哪怕是一个词也行,因为那是学生自己的收获。”
山东菏泽单县教研室教师田知心特别欣赏课堂上的朗读环节。“于老师示范读了两遍课文后🟥,让学生找出自己读的与老师之间有何不同。正是通过这种比较,老师把朗读的方法潜移默化教给了学生📒🧕🏻。他关注的不是知识的传授🧎🏻,而是能力的培养⚄。”
“于老师的课提醒我们,上语文课首先要落实‘教什么’。是教课文内容,还是教语言能力,语文老师必须认清自己的任务👳🏻♂️👎。”东北师大中信实验学校教师刘泳认识到👩🎨,一堂语文课🙅🏿♀️,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👐🏼,或许只有在考试时才有用,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🤸🏿、再精彩,课堂的气氛再热烈、再活跃,价值都极为有限👩🏼🦳。
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
“于永正老师给我们还原了一堂最质朴的语文课,恰恰体现了当前语文教学最前沿研究强调的‘一个中心’🙍🏽♂️、‘两个基本点’🧦‼️。”吴忠豪介绍说,“一个中心”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,特别要加强语言的运用🚲。“两个基本点”即培养语文能力(听🔆、说🥠👃🏿、读🎿、写🎹、书),提高人文素养。我们的课堂要由“教教材”变成“用教材教”;由“教课文”变成用课文学语言、用语言🧛🏽♀️。这就要求教师由以往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,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🚶♀️,注重读法、写法、学法的指导,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👨🏽、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🪯,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“华丽转身”🫢。
对于语文教学屡遭诟病的“高耗低效”现象,吴忠豪作了个形象的比喻:上语文课就像驾校上课,语文老师长期坐在驾驶员位子上🧣👩🎓,而让学生坐在副驾驶位子,学生学了三五年🥡,却仍然不会开车🌚。“现在我们要做的是,让教师和学生换个位子🈁🙍🏻♀️,让学生坐到驾驶座上🤶,老师则在副驾驶座上进行指导,让学生自我参与、自我实践✨,教学效果就大不同了。”
“原来上好语文就这么简单!”安徽省涡阳县第四小学教师刘春卉参加培训后大为感叹🚴🏼♀️。作为一线教师📩,她常常有这样的困惑🎮:拿到一篇课文⚀,琢磨来琢磨去不知道该教些什么🧔🏼♂️,从何教起。为了上好课,她和同事们找来大把的资料🤦🏽,翻阅名家的参考书,还上网看名师的教学视频🤮,可谓绞尽脑汁💭,但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却依然不尽人意。“大家都感觉累呀!老师累🌭,学生更累💂🏽♀️。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,是我们水平不高,还是学生不聪明✈️?现在我找到了原因,是我们的观念出了问题🚣🏽,是我们的教法出了问题🔂🤷🏽♀️,把原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。”(记者 王柏玲)
详见文汇报2010年12月27日第8版:http://ewenhui.news365.com.cn/wh20101227/